立夏以来,高温我国北方出现持续的和极旱对高温晴热天气。5月6日至16日,端干的影华北和黄淮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8成以上、农业气温偏高2-4℃,高温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32℃以上、和极旱对部分地区接近40℃,端干的影高温酷暑天气提前到来。农业17至19日的高温降雨起到缓解高温、补足墒情的和极旱对作用,据中国气象局预计未来高温天气将会持续。端干的影目前,农业在田主要作物冬小麦正处于灌浆期,高温因前期雨水条件好、和极旱对底墒充足,端干的影加之灌溉和“一喷三防”等措施落实,利于小麦产量形成。未来可能持续的适度高温,有利于冬麦的收获和晾晒,但仍需防范局地干热风。总之今夏华北和黄淮地区光温水条件适宜,利于夏粮小麦生产。
回顾2022年,长江流域发生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。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在“三峰”拉尼娜事件背景下,干旱持续期间,我国整体呈现“北涝南旱”状态。罕见的夏秋冬连旱,导致库塘干涸,电力不足,人畜饮水困难,农作物受灾严重。据世界气象组织和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夏季全球将逐步转入厄尔尼诺状态,除东北地区气温偏低,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与常年相当或偏高。预计今夏长江流域中游部分地区仍会出现高温和阶段性干旱,但强度和范围均弱于去年。
河流流量和库塘蓄水影响发电量与灌溉用水,直接影响农业生产。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,水力资源蕴藏量高,年水电发电量占全国的40%以上,特别是中游与上游省份,但高度依赖水电的模式使其极易受天气气候影响。以四川为例,2021年,四川省全年发电量4530亿千瓦时,其中水电3530亿千瓦时,占比78%,通过“西电东送”工程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电力超过总发电量的1/3。2022年极端高温与干旱的影响之下,水力发电量不足,直接影响对四川的省内供电。
今年以来,西南地区干旱持续,降水量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,导致1—4月长江流量偏低2-3成,部分中游站点来水偏少3—5成。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,包括云南在内的多个西南水电大省来水偏枯,水电蓄能严重不足,水力发电形势依然严峻。2023年2月以来,受其影响云南实施了大范围的限产、限电等措施。近期,西南地区降水依然偏少8成以上,长江流域中游和下游地区降雨偏少2-3成。未来,持续的干旱对江南地区各水利枢纽的蓄水及发电的影响仍在延续,长江流域水电的输出或长期低于同比,水电带来的缺口仍需火电填补。
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极端气象灾害的事件增多,灾害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大,给农业生产带来日趋严重的挑战。近年来,高温干旱极端事件频发,并表现出高温和强烈蒸散的特点,直接导致土壤水分亏缺,植被蒸腾需求加大,从而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并抑制了作物的正常生理过程,导致产量减少并降低品质。在高温和干旱条件下,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弱,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,使得病虫害更容易大规模暴发与流行,进一步导致农作物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。综上,高温干旱极端事件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,增加了病虫害风险。
针对保障我国农业安全生产,我们将牢固树立“防灾就是增产、减损就是增粮”的理念,立足防大汛、抢大险、救大灾,环环紧扣、一招不落,细化实化工作措施,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、轻灾区保稳产、无灾区多增产,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好收成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。一是加强灾情的监测预警。分区域、分灾种完善灾害的应对预警措施和预案,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。与气象、应急等部门密切沟通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提前落实防灾措施。二是加强科学抗灾指导。继续组织专家指导组、科技小分队等专业力量深入灾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,落实防灾抗灾关键措施,特别是集成落实秋粮“一喷多促”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,推广节水灌溉技术,加强易涝区排水降渍技术应用,确保农业生产安全。三是加强病虫防控。重点是加强玉米草地贪夜蛾、水稻“两迁”害虫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,组织好统防统治、应急防治,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。(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梅旭荣)
【责任编辑:王辉】